小结的朋友们,
见字如面!
自从换了一个电讯平台后,我们也躺平了一阵子,不知不觉也躺过了小结三周年的日子。既然如此,就默默(公开)许个愿,希望新的一年能躺着把通讯写了,每月/俩月一次(不想卷,卷不动)。
为了小小纪念一下三周年,下面即将送上两份(对的,不是三份)公共人类学阅读清单。另一个分享的契机也是由于结绳志的两位编辑安孟竹和曾毓坤此前参与了一场以“人类学知识生产与公共人类学”为主题的圆桌论坛。这次论坛并非为了定义何为“公共人类学”,而是希望抛出各种线头,牵引出更多学院内外关于人类学公共性的反思、对话、写作和行动。
如果公共人类学得以成立,David Graeber (1961-2020) 的突然离去是这一领域能构想到的最大危机。而我们并不想把这位了不起的有机知识分子封装在仪式性的悼念里。截至目前我们共发布了十三篇文章,包括中译整理一篇,文论翻译八篇,评论与悼词四篇;这个清单之后还会继续增加。
「文论翻译」
Graeber+Piketty | 劫富:关于资本,债务和未来的交流
Graeber | 如何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至少是已经发生的那部分)
Graeber | 互助也是一种激进:恢复“冲突与和平之真正比例”
「念与思」
除此之外,“全球运动”也是我们长期深耕的板块。今年七月起,结绳志刊出了一系列关于此次法国暴力抗议事件的译文,通过媒体与法国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对话,来揭示暴力事件背后的社会不平等、移民政策、警权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直接在我们的网站tyingknots.net上的分类目录中直接寻找“公共人类学”标签,直接搜索即可。或者,你可以像我如此这般的懒惰,直接戳👇以下链接🔗:
当然,这个标签🏷️并不能完全囊括我们对于人类学公共性的认知和理解。正如结绳志编辑安孟竹提到:
‘公共人类学’这个词会衍生出各种问题,譬如到底‘公共’的意思是什么?‘公共人类学’究竟是让人类学更加走向公众,还是让人类学来回应公共议题,亦或是以‘公共’的方式来做人类学?由于人类学本身的知识任务也在不断变化,这个范畴其实很难界定。
如何定义公共人类学见仁见智,你觉得公众人类学意味着什么呢?
希望能听到你的声音,也希望小结在新的一岁里,能从更多维度产生新的联结、思考和实践。
十月回见!
2023年9月16日
本期责编:王菁